写2个有浩然正气的历史人物事件?

lanxueren 名人背景 21 0

写2个有浩然正气的历史人物事件?

文天祥

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八日,元世祖召唤文天祥到宫殿中。文天祥见了元朝皇帝却只拱手作揖而不跪拜。皇帝的侍臣强迫他,他仍然坚定地站立着,不被他们所动摇。他极力述说宋朝没有不循正道的国君,没有需要抚慰的人民;不幸谢太后年老而宋恭帝幼小,掌权的奸臣误害了国家,用人、行政,措施不当,你们元人利用我朝的叛将、叛臣,攻入我朝的国都,毁灭我朝的国家。我文天祥在大宋危急而力图恢复兴盛的时候辅佐宋朝,宋朝灭亡了,我文天祥应当尽快就死,不应长久苟且偷生。

元世祖告诉他说:“你用侍奉宋朝的忠心来侍奉我,就任用你当中书省宰相。”文天祥说:“我文天祥是宋朝的状元宰相,宋朝灭亡了,只能死,不能偷生,希望一死就够了。”元世祖又告诉他说:“你不做宰相,就做枢密使。”文天祥回答说:“除了一死以外,没有什么事可做了。”元世祖就命令他退下。第二天有大臣上奏说:“文天祥不愿意归顺服从,应当赐他死刑。”参知政事麦术丁极力赞成这个判决,元世祖批准了他们的奏议。

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,就写下遗书自我表白,挂在衣带中。那文词写着:“孔子说杀身成仁,孟子说舍生取义,因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,所以达成了仁德。读古代圣贤的书,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?从今以后,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!”他被押过市区时,气概神色自然,态度从容,观看的人像墙一样团团围住。即将受刑时,他不慌不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:“我的事都已做完了。”问市场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?何处是北?面向南方拜了又拜,然后受刑而死。不久,有使者前来传令停止行刑,到达时文天祥却已经死了。看到、听到的人,没有不伤心流泪的。

据历史记载,文天祥从至元十六年(1279年)十月抵达大都到至元十九年(1282年)十二月被杀,一共被囚禁了三年两个月。这段期间,元朝千方百计地对文天祥劝降、逼降、诱降,参与劝降的人物之多、威逼利诱的手段之毒、许诺的条件之优厚、等待的时间之长久,都超过了其他的宋臣。因此文天祥经受的考验之严峻,其意志之坚定,也是历代罕见的,从《正气歌》的惊天地泣鬼神可以体现文天祥誓死不屈的精神。

于谦

于谦少年时期就已显出不凡。他十分勤奋,刻苦读书,而且志存高远。他最仰慕的是文天祥,而且几十年来一直置文天祥像在座位之侧,从未更改。

在他七岁时,有位僧人看了他的面相,十分惊异,说他将来是要挽救江山社稷的人。八岁时,他穿着红色衣服,骑马玩耍。隔壁领居家的老人看他十分可爱有趣,于是出言调笑:"红孩儿,骑黑马游街。"小于谦却没有露怯,应声而答:"赤帝子,斩白蛇当道。"下联不仅工整,而且还表现出了他的鸿鹄之志,气势非常。

天资聪颖加上勤奋有家,在永乐十九年(1421年),年轻而又意气风发的于谦考取辛丑科进士,正式走入大明官场。

过了五年,也就是宣德元年(1426),当时圣上明宣宗的叔叔,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,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,于谦也跟随出征。

此时的于谦被任命为御史,朱高煦败北投降后,宣宗让于谦细数朱高煦的罪行。于谦义正言辞,气势凛然,《明史》记载 "口数其罪。谦正词崭崭,声色震厉。高煦伏地战栗,称万死。"朱高煦,这位不可一世的汉王,在于谦这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,竟然是被骂得抬不起头,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,甚至于口呼罪该万死。要知道以往在皇帝面前,朱高煦都从来没有这样过。于是宣宗大悦,立刻下令派于谦巡按江西,平反冤狱数百起。

清朝有哪些诗人?

诗在历史上的高峰是唐朝,那时真可称是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的局面,自由发挥,少受韵律限制,到清朝曹寅收集到的尚有一万余首。

宋时诗受格律的限制,唯重典故雕琢,逐渐失去活力,走向没落,反而是田园诗派接近生活有一个小繁荣,但大不如前,反而以长短句的词更自由,词的成就远在宋诗之上。

元时词也不能充分适应文学艺术的发展,元朝的杂剧占据了舞台,更能反应底层的社会风貌,元曲应运而生,而诗做为附属,仅是装璜门庭,难有发展。

明时诗做为显学,早已脱离了生活草根之地,生命力进一步被削弱,也少有好诗出现,渐成八股形式,大量应制诗,成了歌功颂德的工具。而话夲,戏曲,小说,大受欢迎,出现了三大名著一类的好作品。

进入清朝,满族统治阶级为了装璜门面,笼络知识分子,倡导应制,八股文开始盛行,同时为加强统治,大搞文字狱,以至整个清朝文艺局面一直在政治高压下畸形发展,清朝文字狱贯穿250年,从顺治时开始,经康熙,雍正,到乾隆发展到顶峰,文人动辄得罪,历时140年,保守估计有200起,多数是被冤杀,处决200人,涉及3000余人,清王朝对汉明文人采取一招抚,二镇压手段。

康熙时采用怀柔政策,满汉文人合流,到雍正时,由于统治集团内斗,雍正为控制局面,大搞文字狱,这从雍正的诣批中可以看到:“从来异姓先后继统,前朝宗姓臣服于后代者甚多,但没有如本朝奸民,假称朱姓,摇惑人心,若此之众者甚多。”

据统计顺治时文字狱搞过7次,康熙时搞过20次,雍正在位13年竟也搞过20次,乾隆时达峰值,在他在位60年搞过130次,平均为年2起。

清史中有65个原始《清代文字狱档》(由军机处上乘,皇帝朱批)光乾隆时存档的就有64个。

在此高压下,那里还会有诗?即使如此乾隆为粉饰太平,他带着一批清客却到处题诗,电视剧《乾隆王朝》中有人收集上万首《乾隆全诗》成为时代笑话。

清人为避文字狱,便大都转向对古诗的注解,于是出现了很多《清诗话》转向注释解读,更加向严格的格律转化,很多格律韵角著作应运而生。

因此清代著名诗人不多,少有的几个人也是反清南明诗人,和少数田园诗派。

如黄宗羲(公元1610一1695)一生以光复旧物为主,终身不仕清朝。

顾炎武(公元1613一1682)流亡北方,病殁山西不屈而死。“他的《精卫》诗表明了他的志向。“我愿平东海,身沉心不改。大海无平期,我心无绝时!”

王夫之(公元1619一1692)他的《薑斋诗话》很有影响。

王士祯(公元1634一1711)有《渔洋集》等留世!

纳兰性德(公元1655一1685)有《纳兰词》!

方苞(公元1668一1749)有《望溪文集》

郑燮(公元1693一1765)有《郑板桥集》

袁枚(公元1716一1797)有《小仓山房诗文集》

汪中(公元1744一1794)有《述学内外篇》

请人张应昌收采清诗三百余首,名《清诗铎》留世可以查阅!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