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学问不能盲从或迷信的名人例子?

lanxueren 名人名言 5 0

1672年2月8日,皇家学会的首任秘书奥尔登伯格在会议上朗读了一位新成员的来信,里面谈到了有关光与色的一些实验。这位新人提出了一个理论:白光是由七彩光混合而成 的。就好比如果你把许许多多的七彩微粒混合在一起,那它整体上看来几乎就是白色的。

很少有人认得这位来自剑桥的年轻教授——艾萨克·牛顿,更没人能想到他将会在历史上占据怎样的光辉地位。作为全英国最为权威的光学和仪器专家,胡克审读了牛顿的论文,并以他一贯的傲慢口气做了评论。他说,牛顿的观察结果他本人一早就做出过了,但就像他在《显微术》里认定的那样,七彩光应该是透镜折射的效果,而不是早就混合在白光中的。 可怜胡克最大的坏毛病,就是老爱宣称自己早就知道了别人的发现,最后几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。

虽然以他惊人的博学多才,许多时候我们在事后发现他其实说得没错,但这种咄咄逼人的态度无疑使他在圈子里不怎么讨好。尤其是撞到了气量极度狭窄的牛顿手上,这使得胡克的一生都从此蒙上了阴影。 胡克当时算是身经百战的掐架老手,但牛顿却是年方29岁的毛头小伙子,在乡下待惯了的,哪曾见过这种世面。

他花了整整4个月的时间来回砸胡克,暴怒地把这个毕生对手在驳文中点名了30次以上。牛顿收回了所有准备在皇家学会发表的文章,后来甚至威胁要退出学会。如此激烈的反应使胡克也吓了一跳,不无委屈地写信给学会主席解释。可是为时已晚,两人间不和的种子就此牢牢生根,结出的恶果影响了胡克一辈子。

第一次争吵最终以牛顿赌气闭门不出,胡克强自按捺忍耐而告终。但到了1675年,牛顿又开始参加皇家学会的会议,见面之下胡克不禁嘴痒,再次到处宣扬起他的光波动论。结果到了年底,牛顿向学会提交了一篇长文,论述光的本性,字里行间对胡克自有不敬之处。

胡克当即反击,声称牛顿的发现大多数都是拾自己《显微术》的牙慧而已。牛顿大怒,猛踩该书,说你这书根本也就是抄自别人的,要说我借用了什么,那也早就是二手货了。 在这场争论中,学会秘书奥尔登伯格无疑扮演了一个煽风点火的角色,他刻意歪曲并剪裁了双方的通信,使得两人不由自主地越陷越深。

不过话又说回来,就算没有他火上浇油,以胡牛二位一个尖酸,一个刻薄的性格,恐怕彼此敌视也在所难免。作为分别在理论和实验领域的顶尖人物,两人若能专一互补合作,对科学必定贡献良多。但“既生瑜何生亮”,这类名士相轻的事,恐怕也是冥冥注定的。 而光本性的争论,在牛顿身后300年间依旧争吵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